闽医大〔2011〕152号
为贯彻全国、全省教育工作会议和教育规划纲要精神,落实《福建医科大学建设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》要求和第五次教学工作会议精神,进一步加强本科教学工作,推进教育教学改革,完善教学管理机制,提高人才培养质量,努力推进学校新一轮发展,现就进一步加强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出如下意见:
一、统一认识,牢固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
1.确立教学工作的中心地位。全面落实全国、全省教育工作会议精神,树立“教学立校、科研兴校、人才强校”的办学理念,牢固确立“人才培养是根本任务”、“质量是生命线”、“本科教育是立校之本”和“教学以学生为本、办学以教师为本”的观念,进一步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,落实教学改革在各项改革中的核心地位,落实教学建设在各项建设中的优先地位,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。
2.增强教学意识。学院(部)负责人作为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亲自抓教学质量,坚持教学工作例会制度,及时研究解决本科教学工作中的新情况、新问题,不断推进本科教学的观念创新、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,将本科教育质量提高到一个新水平。附属医院(临床医学院)要强化教学意识和教学观念,增强教学责任感。学校各职能部门要增强主动为教学服务的意识,提高为教学服务的能力,为教学、为教师、为学生办好事、办实事、排忧解难,形成重视教学,重视教学质量的良好氛围,保证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。
二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提升教师整体素质
3.加强师德建设。增强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,倡导“爱岗敬业、关爱学生、严谨笃学、勇于创新、奋发进取、淡泊名利、志存高远”的精神面貌;强化教师的敬业精神、创新意识、竞争意识、责任意识,做到尽心教书、潜心育人、励心学问,以教师的人格魅力和学识魅力引导学生健康成长,培养学生成才,真正做学生的良师益友。
4.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。坚持“多渠道、多层次、全方位培养师资”的原则,加大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训力度。健全和完善学校、学院(部)两级教师培训制度。制订详实计划,采取切实措施加强全英语教学师资培训。
5.完善教师管理制度。把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的首要内容,教师应把主要精力投入到人才培养和教学工作中,进一步强化和完善集体备课、互相听课、试讲制度,教师要正确处理教学和科研的关系,做到相互促进、教研相长、教学相长;切实执行教授、副教授为本科生上课制度。进一步健全完善临床教研室主任联席会议制度,调配优质临床教学资源,统一规划临床教学工作。
6.加强临床教学师资队伍建设。核定临床教学编制,进一步规范临床教师的遴选与聘任制度,鼓励临床教师申报高校教师资格。强化临床师资三级培养培训制度,不断提高临床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教学能力与水平,切实提高临床教学质量。
7.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。以各学院实验教学中心为单位,实验教学人员由实验教学中心集中管理,统一调配和使用。提倡和鼓励高职称、高学历的教师从事实验教学,投身于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,建立一支爱岗敬业、团结协作、具有创新精神、实践能力强、结构合理的实验室队伍。各学院应安排专项资金有计划地对实验教学队伍进行培养、培训,提高实验教学能力与水平。
三、调整优化专业结构,创新人才培养模式
8.调整专业结构。根据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发展状况和对人才的需求,调整和设置学科专业,优化专业结构,拓宽专业口径,积极发展应用性学科专业、医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相结合的专业。在今后五年内拟新增7~10个医学相关专业或人文社会学科专业,使学校专业设置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。
9.打造品牌专业。采取全面建设和重点建设相结合的方针,以临床医学、预防医学、护理学、药学等4个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为基础,加强品牌专业建设,有计划、有步骤地建设好一批重点专业,争取在人才培养模式、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、教学方法和手段、师资水平等方面形成学校鲜明的专业特色。
10.强化新专业建设。加强对新办专业的建设和管理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新办专业的教学管理规章制度,制定专业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规划。增加投入,加强师资队伍建设,保证新办专业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,促进新办专业的健康持续发展。
11.建立健全专业建设工作制度。建立和完善学校内部本科专业评估制度,以本科专业认证或办学标准为依据,组织实施本科专业办学水平评估工作,促进专业建设进入良性循环、良性发展。新办本科专业试行专业负责人管理制度。
12.推进《卓越医师教育培养计划》教育改革试点工作。从七年制临床医学专业学生中择优遴选30名学生组成“创新班”,完成七年阶段学习后,遴选优秀毕业生直接攻读医学博士学位,培养临床型博士。
13.完善本科生导师制。学院要根据本单位实际情况进一步完善本科生导师制,形成可操作性强的实施细则,明确、细化导师的具体任务,强化教师育人责任,不断加强导师对学生思想、学习、生活等各个方面的指导,促进师生之间的沟通交流,营造全员育人的氛围。
14.实施早期接触临床计划。通过开设《医学导论》课程,组织基础医学学习阶段的学生定期到附属医院、教学医院观摩、了解临床情况和基本医疗程序,激发医学生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,增强医学生博爱、人道的职业责任感。
四、推进课程体系改革,优化课程教学内容
15.推进课程体系改革。实行本科教学课程负责人制度,积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,鼓励跨学科、跨系室开设综合性/整合型课程,构建人文社会科学知识、自然科学知识与医学知识相结合,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相结合的知识、能力、素质协调发展的新型课程体系。促进基础学科教师和附属医院临床教师之间更深入、更广泛的教学合作和交叉融合,以及各方资源的有效利用,进一步扩大课程整合的广度和深度。
16.加强数字化课程平台建设。进一步丰富完善课程信息化平台的内涵建设,及时更新和维护课程信息化平台上的内容,充分发挥精品课程的示范作用,实现精品课程教学资源网络化、数字化,为学生提供优质教学资源;建设数字化学习平台,创造自主学习环境,逐步开展网上课程辅助教学和学生网上学习,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,养成终身学习习惯。
17.加强选修课的建设。鼓励教师开设高质量公共选修课,进一步加强选修课课程建设与教学管理,规范选修课设置,鼓励支持人文素养类、自然科学类选修课,提高选修课教学质量,保证学生在公共选修课学习过程中,拓宽知识面、优化知识结构、培养各种技能、强化个性优势,提高综合素质。
18.加强教材建设。加强教材编写队伍建设,鼓励学术水平高、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师主编或参加教材编写工作,根据不同教学要求,开发出适用性和实践性强的优秀教材。注重教材建设与人才培养相结合,与专业建设、课程建设、科研工作、教学方式方法改革和教学辅助资源建设相结合,建设高质量教材。进一步完善教材选用机制、质量监控和评价机制,建立教材使用效果的跟踪调查和信息反馈制度,定期进行教材使用情况的调查、统计和评估,确保优质教育资源进课堂。
五、加强教育教学研究,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
19.深入开展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。鼓励教师积极从事教育教学研究,支持教师结合教学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改革,积极参加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教学模式的创新,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。鼓励教师针对课程内容设计出有争论空间、能发挥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问题,让学生学会思考、质疑和判断,使学生在批判性思维能力、创新能力等方面得到锻炼和提高。
20.推进教学方法改革。积极探索改革教学方法,在做好原有课程的PBL教学的同时,根据各课程性质、特点,在课程原定课时内在实验室安排1~2次理论与实际密切结合的CBL或PBL教学活动,并逐步提高CBL、PBL教学比例,通过师生互动、情景教学、案例分析、学生上讲台等形式,着力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和习惯。
21.加强课程考核改革。进一步加强试题库建设,完善教考分立制度,注重学习的过程,扩大考核环节,对学生学习全过程进行考核评价。根据课程性质、特征开展课程考试改革,探索多样化的考试方式,加强日常学习记录档案化管理,使学生作业、练习、报告、课堂表现、测验和期末考试等共同构成过程性考核结果。
六、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建设,提升学生实践与创新能力
22.完善实践教学体系。按照科学、规范、合理、提高的原则整合实践教学内容,按模块构建实验教学课程体系,增加综合性、设计性实验,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意识。在保持与理论教学有机联系的前提下,独立设置部分实验课程,加强实验课教材建设。制订科学、公正的实验教学评估体系与考核办法。
23.加大教学实验室建设力度。积极筹措资金改善实验室环境条件和硬件设施,特别是加强新办专业、重点或特色专业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建设。加强实验教学公共服务平台和实验室安全建设。制定相应的实验室开放管理制度,设立实验室开放运行经费,鼓励师生参与实验室的开放工作,实现实验室的有效开放。
24.提升临床技能教学中心建设水平。引进全自动多功能模拟人及其它现代化教学模型,建设医学模拟教学平台;加强培训标准化病人,进一步完善客观结构化临床考试。加强附属医院临床技能训练室建设,不断革新临床技能教学方法,切实提高学生的临床基本技能。
25.缩小实验班学生数规模。改变目前每个实验教学班学生人数偏多的状况,按每个实验班(实验室)人数不超过30人(部分课程不超过20人)安排实验教学,以增加学生动手机会。
26.加强创新教育。积极组织本科生参与创新实验和创新训练,遴选优秀教师担任指导老师,加强大学生创新性实验支撑平台建设,落实好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,调动大学生参加科学研究与发明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,培养学生严谨治学态度和科学思维方法,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。
27.加强实践教学基地的建设。加强对附属医院和教学医院教学工作的检查指导,促进教学基地教学管理工作科学化、规范化和制度化。加强非临床医学专业实践教学基地建设,充分利用社会资源,按照实习教学大纲,建立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,以满足实践教学需要。
七、加强教学管理,完善质量监控体系
28.建立校院两级教学管理体系。根据校院管理体制改革的相关制度,建立适应于学校办学规模、学科发展、办学目标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,形成分工明确、运行有效、工作到位的教学管理机制,充分调动学院办学的积极性和创造性,增强办学活力。推行目标管理,建立常态化教学工作评估机制,强化教学管理规章制度的执行力度,促进教学工作规范化、精细化管理,使教学管理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。
29.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。开展各级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培训工作,强化教学教务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、服务意识,不断提高教务管理人员的思想素质、业务素质和服务水平。加强对教学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绩考核,建立评选优秀教学管理人员的机制。
30.落实党政管理干部听课制度。坚持校领导带队听课制度,进一步落实党政领导干部听课工作,及时了解教学动态、存在问题和师生对教学的要求,不断改善教学管理,增强教学服务意识;落实同行专家听课制度和同行评价制度,从专业的角度进行课堂授课质量监控与调节。
31.坚持学校教学督导员工作制度。推进校、院两级教学督导工作,进一步加强教学环节管理,通过对课堂教学、集体备课、考风考纪等教学相关环节进行随机检查,规范教学过程各个环节,积极推进教风和学风建设,保证本科教学质量。
32.健全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。加强以教学信息员为重点的学生监控体系建设,构建学校与学生之间在教学管理方面联系、沟通的新桥梁与新纽带,2011年启动,2012年全面推行学生评教制度,及时、准确地了解、收集教学运行过程中和日常教学管理中的重要信息,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质量监控体系中的积极作用。
八、营造良好学习氛围,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
33.加强学风建设。针对新形势下学生的思想实际,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文化素质教育,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,弘扬努力学习、刻苦拼搏的精神,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、成才观、就业观。以抓“学风”、“考风”为突破口,加强对学生理想信念教育、法制教育、诚信教育、心理健康教育,规范学生行为,形成严谨的学术风气。
34.加强专业思想教育。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思想教育,就专业培养目标、课程设置、就业方向等对学生进行正面引导,稳定专业思想,明确学习目标,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程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。开展早期接触专业活动,克服传统课程体系造成的基础与专业割裂、理论与实践脱离、学生机械被动接受知识的弊端,实现人才培养中基础知识与实践能力的有机结合。
35.规范第二课堂教学活动。围绕人才培养目标,开展主题鲜明、形式多样、与专业紧密联系的第二课堂活动,正确引导学生合理安排课余文化生活,在思想政治与道德素养、社会实践与志愿服务、科技学术与创新创业、文体艺术与身心发展、社团活动与社会工作等方面活跃身心,扩大视野,发展思维,陶冶情操,提高素质,帮助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。